中山经济
中山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。面积1800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323万。2016年生产总值3200亿元,人均生产总值9.95万元,城镇化率达88.1%。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、全国文明城市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、国家生态市、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。今年以来,全市经济呈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,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。一季度,实现生产总值689.6亿元,增长7.1%。1-4月,规上工业增加值461.1亿元,增长7.2%;固定资产投资329.1亿元,增长12.8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0.8亿元,增长8.5%;进出口总额832.7亿元,增长26.1%。
中山是一座交通十分便利的城市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地带,90公里半径内有5大机场和4大深水港。高速公路、铁路和水上快速通道,使得中山联接全国、走向世界。随着深中通道、港珠澳大桥、深茂高铁的建设,中山的地位将更加突显。一是轨道交通进入了高铁时代。广珠城轨贯穿中山全境,并接入国家高铁网,从中山乘高铁可通达全国四面八方。已经开通的中山-深圳的高铁和动车,加上正在推进的深圳-中山-江门的高铁和已列入建设计划的广州-中山高速地铁,使得中山30分钟可直达广深中心城区。市内联接各组团的轨道系统也将动工建设。二是公路交通进入了高快速路网时代。太澳高速、广珠西线高速、中江高速、西部沿海高速已经通车,深中通道、广中江高速、香海高速正在建设。随着东部外环高速、西部外环高速、中开高速、南中高速今年动工建设,全市“四纵五横”的高速路网,将形成完整的闭环和全方位的外联,总里程达382公里。将来,从中山出发半小时可达粤港澳大湾区所有沿江城市,1小时可达大湾区所有城市,中山将成为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枢纽,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华南地区商贸流通的重要节点。三是港口建设进入了海洋时代。中山港升级为国家一类口岸,“一港五区”布局日趋优化。随着中山港客运码头东移,我市将开通到深圳、香港的高速客轮航线,届时坐船20多分钟可达深圳机场和前海自贸区,40分钟可达香港机场。
中山是一座经济活跃程度较高的城市。一是市场活力充沛。全市有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33.4万户,其中百亿级企业8家,十亿级企业129家,亿级企业1188家,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91家,世界500强企业26家。二是民营经济活跃。企业根植性较强,民营经济单位占比达98.3%,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2.9%,民间投资占比超过70%。今年1-4月,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.1万户,涉及注册资本(金)241亿元,分别同比增长22.3%和22.5%;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87%。三是集群优势明显。拥有3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、18个省级科技专业镇,有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、家用电器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,专业镇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76.5%。灯饰光源、红木家具、游艺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%。围绕产业集群,建设了80个国家级、省级和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,为企业提供过程和产品的智能化设计、检验检测、研发中试、品牌培育、产品认证等方面的服务。近期规划了9个重大产业平台,总面积达153.4平方公里,将打造成为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。四是开放程度较高。中山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往来。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、超过3900家企业在中山投资经营。在今年3•28中山招商引资•招才引智洽谈会上,我市引进可签约项目168个,投资总额2500亿元,涉及机器人、健康医药、新能源、电子信息等高精尖项目。
中山是一座鼓励创新的城市。有882家高新技术企业,高企数量两年增长200%。46家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,42家博士后工作平台,科技孵化器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。2016年发明专利申请量3.5万件,授权量2.2万件,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.5件。中山火炬开发区被纳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,中德生物医药产业园成为国家重点对德合作园区。中山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,设立了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。我们秉持“用创新激活城市、用科技创造未来”的理念,打造珠江西岸科技创新研发中心。 中山是一座注重培养和吸引人才的城市。我市推出了极具吸引力的“人才新政18条”,为人才提供住房、入户、创业场地、资金补贴、子女教育等一揽子贴身服务。比如,到中山工作的院士,可享受200万元购房补助或入住20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;来中山短期工作连续1个月以上的专家,每年最高可获得30万元生活补贴;引进的国际领先创新创业团队,最高可拿3000万元补助。着力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园,定期举办人才节和创业大赛,搭建全方位揽才平台。去年,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420人,省市团队总数达27个。
除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外,我市还特别注重发展职业教育,有高职学院3所、中职学校11所,在校学生6万多人。正在推进与英国、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合作,构建“中职+高职+应用型大学”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,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世界一流的各类“工匠”。
中山是一座崇商重企的城市。近年来,我市推出了“惠企50条”,为企业释放红利超过100亿元。打出了“降成本”组合拳,去年为企业减负92亿元,今年1-5月为企业减负68.61亿元。市财政设立了15亿元产业扶持资金,支持企业做大做强。建立了众创金融街,引进一大批现代金融机构,为企业提供完善的融资服务。推行“一门式、一网式”审批改革,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,审批时限压缩50%以上。加强对企业的服务,为企业提供“管家式”服务,为重点项目提供“特别通道、特别程序、特别服务、特别时限”的绿色通道。
中山是一座和美宜居的城市。设立了200平方公里的五桂山生态保护区,占全市总面积的1/9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3%。实施雨污分流,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6.3%。空气优良天数占比近90%,空气质量保持在全国前列。倡导绿色生活,建有慢行绿道750公里。以生态为主基调的岐江新城正在兴建。全市财政总支出的70%用于民生,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.51∶1,差距全省最小。坚持教育优先,每年教育投入超过100亿元。建设健康城市,拥有市人民医院、中医院、博爱医院、小榄医院等一批三甲医院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提高到每月人均2494元。
当前,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,新一轮崛起蓄势待发。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东的重要批示精神和省委、省政府的工作部署,紧紧围绕“四个定位”战略目标,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,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构筑比较优势为重点,深化创新驱动,推动组团发展,打造交通枢纽,改进民生福祉,力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努力建设充满创新活力的和美宜居城市。